漫长自救路上,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01777.HK,下称“花样年”)迎来“救兵”。
10月27日,花样年公告称,与蓝绿双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蓝绿双城”)订立框架合作协议,后者将深度参与花样年业务开发以推动其境内资产重组,包括协助制定境内物业项目重组计划,与境内债权人进行沟通、协调及磋商,以及制定加快出售物业及其他资产的计划。
对于具体合作细节,花样年品牌部相关人士对时代财经称,“以公告为准,目前为框架协议,以期后续。”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此次合作期限初步为36个月。合作期间,双方将成立专责工作小组,讨论并推动上述合作。此外,双方将在各类优质项目上开展深层次全面合作,如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等。花样年称,透过利用蓝绿双城的资源及专业知识,可协助其缓解流动性压力,并促进与境内债权人的沟通。
在纾困出险房企的过往案例中,“白武士”多为央国企、AMC或实力房企,如招商蛇口与佳兆业、万科与泰禾等,但大多未有实质进展。早在2020年7月,泰禾即公告称,与万科方面签订股权转让框架协议,在满足交易前提下,泰禾将转让19.9%股份予万科,对应总对价约为24.27亿元。但万科在回应投资者时透露,相关交易的先决条件尚未达成,协议并未生效。
AMC纾困也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近日举行的清华五道口全球不动产金融论坛上,中国长城资产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姜德华表示,实操过程中存在AMC资金相较于房企庞大债务缺口支持有限等痛点和挑战。
与过往纾困单个房地产项目不同,此次与花样年的合作是蓝绿双城首次从企业层面与出险房企进行全面合作。据蓝绿双城方面透露,一直以来,公司也与部分出险房企有过不同程度的接触,最终认为“共建”是比较好的新模式和出路。
蓝绿双城2018年成立于杭州,由原绿城中国创始人宋卫平、CEO曹舟南共同创立,团队中也有多名来自老绿城的高管,目前,蓝绿双城由曹舟南最终控制。早在2010年,曹舟南就提出了“代建”商业模式,并组建了国内首家代建专业公司绿城管理。2018年,曹舟南二次创业成立了蓝绿双城,并提出“共建”模式,与传统代建商的乙方角色不同,共建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事实上,随着部分房企陷入流动性问题,引入代建企业盘活资产也是房企走出困境的路径之一。此前,绿城管理就曾与奥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奥园的项目进行品牌管理输出。与此同时,当下的地产环境中,代建行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也让代建企业具备逆势增长的空间。
借助共建模式,蓝绿双城也在持续扩张规模。据克而瑞数据,截至今年8月初,蓝绿双城已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100余个重点城市,签约项目超过140个,服务建筑面积超过4700万平方米。今年上半年,蓝绿双城合同销售、资金回笼均超过100亿元。
纾困停工或烂尾等变量项目是蓝绿双城的发展路径之一,目前其已纾困杭州湖印宸山、温州云起春晖、温州蓝铂湾、广州悦峰、广州晓风云著、南京璀璨云著、昆明云麓湾等30余个项目。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对时代财经分析称,蓝绿双城应是靠自己的品牌和产业链优势帮助花样年盘活存量资产及消化资产;和合作开发不同,这种合作毛利率应该不差。
不过,盘活房地产项目并不容易,需要协调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债权债务人、购房者、参建单位等诸多参与方,而出险房企自身缺乏资金,也给盘活方带来额外的资金压力,以及可能面临的杠杆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从创业之初起,曹舟南就曾提出要将蓝绿双城带入资本市场,为此,公司也在积极引入战略投资人。2020年,蓝绿双城曾引入光大信托成为公司股东,后者持有蓝绿双城控股有限公司4.48%的股份。2021年,蓝绿双城方面也曾指出,随着2020年首批战略投资者落地,大概在2-3年之内会启动上市,公司会逐步做一些股权架构优化、境内外架构设置等基础工作。不过,近两年,随着地产进入下行周期,资本对地产领域的投资已愈发谨慎。
对纾困的对象花样年来说,其或将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化债自救路。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时代财经称,对于出现债务违约的房企,其他企业的施援可以带来信用上的升级。对花样年来说,这无疑非常重要。
2021年10月,花样年在几乎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公开宣称债务违约,被视为“主动、自愿”违约,企业形象受到不小冲击,市场情绪被带至冰点,它也成为最早被债权人采取行动的房企之一。
不过,一直表态“绝不躺平”的花样年,今年以来化债工作取得相对实质的进展,先后完成了境内外债重组、股票复牌动作,清盘呈请也被香港高等法院、开曼群岛大法院驳回。
但如何加速恢复造血能力、增强流动性仍是花样年面临的棘手问题。据其补发的2022年年报,去年公司全年合同销售金额仅为28.75亿元,不及2018年同期的十分之一。今年上半年,花样年实现销售16.1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6个百分点。
和大多数复牌房企一样,糟糕的业绩数据打击了投资者信心。8月11日即花样年复牌首日,股价大跌55%。10月27日,其以0.07港元/股收盘,总市值仅为4.04亿港元。
面对还未修复的市场信心,花样年的前路并不是坦途。